海南省建筑室外微环境设计导则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分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海南分院
前言
为推动海南省建筑节能技术发展,指导海南省室外环境设计及优化,编制组进行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海南建筑室外微环境设计要点,参照国内相关标准与规范,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主要内容为:1.总则、2.术语、3.建筑室外微环境综合营造、4.建筑规划布局、5.绿化种植、6.水景设置、7.环境遮阳、8.场地铺装。
本导则由海南省建筑节能协会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有关资料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以便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分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海南分院
主要起草人:尹波 周海珠 胡家僖 陈永富 吴承敏 陈晨 杨彩霞 李晓萍 王雯翡 张蕊 贾华 魏兴
1 总则
1.0.1 为了营造良好的建筑室外环境,提高民众室外舒适性,节约建筑能耗,助力海南生态省建设,结合海南实际,特编制本导则。
1.0.2 本导则旨在引导设计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技术人员在充分适应海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创建更加舒适、良好的建筑室外微环境,为海南省建筑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1.0.3 本导则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室外微环境的规划设计。
1.0.4 技术人员在使用本导则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建筑室外微环境的设计应符合国家和海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建筑密度 building coverage ratio
建设用地内,各类建筑基底占地面积(含底层架空层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2.0.2 建筑容积率 building Volume Rate
简称容积率,指建设用地内的各类建筑,其地面以上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2.0.3 绿地率 green ratio
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
2.0.4 遮阳覆盖率 shading coverage rate
在活动场地范围内,各类构筑物遮阳体和绿化遮阳体的垂直覆盖面积总和占活动场地面积的比率(%)。
2.0.5 渗透面积比 penetration area ratio
硬化地面范围内渗透性地面面积占硬化地面总面积的比率(%)。
2.0.6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保征参数(℃)。
2.0.7 屋顶绿化 roof greening
在不与自然土壤接壤的建筑物、构筑物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以植物为主体进行景观配置的一种绿化方式。
2.0.8 垂直绿化 vertical greening
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立面或其他构筑物表面攀扶、固定、贴植、垂吊形成垂直面的绿化。
2.0.9 透水系数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单位厚度的均值材料,在单位水位差作用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渗出水量(mm/s)。
2.0.10 蒸发量 water evaporation weight
在当地典型气象日条件下,地面材料饱和吸水后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水分蒸发量,分为逐时蒸发量(kg/(m2·h))和日蒸发量(kg/(m2·d))。
3 建筑室外微环境综合营造
3.1.1 场地的规划应符合当地城乡规划的要求。
3.1.2 场地规划与设计时宜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当需要进行地形改造时,应采取合理的改良措施,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应保护和利用地表水体,禁止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水系的关系,并应采取措施,保持地表水的水量和水质。
3.1.3 滨水环境中,临水而建的建筑通常与河岸的流线相协调成曲线形。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水陆风形成的气流运动,改善建筑群夏季热环境。
3.1.4 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合理安排建筑物与水体、绿地和地形的关系,利用小气候的差异使温度较低的部分位于建筑物的上风向,让温度较低的室外风向吹向建筑物。
3.1.5 室外水景的设置可有效降低场地热岛,设计时应考虑合理设置室外水景与建筑的位置关系。
3.1.6 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有利于自然通风,自然通风的设计以夏季为主,应充分利用风压的作用。过渡季节和冬季可利用热压的作用,组织自然通风。
3.2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3.2.1 场地设计时,宜采取下列措施改善室外热环境:
1 种植高大乔木为停车场、人行道和广场等提供遮阳;
2 场地地面材料的反射率宜为0.3~0.5,屋面材料的反射率宜为0.3~0.6,从而降低太阳得热,达到降低热岛效应的目的;
3 采用立体绿化、复层绿化,合理进行植物配置,设置渗水地面,优化水景设计;
4 室外活动场地、道路铺装材料的选择除应满足场地功能要求外,宜选择透水性铺装及透水铺装构造。
3.2.2 场地风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筑规划布局应营造良好的风环境,保证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和室内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气流对区域微环境和建筑本身的不利影响。
2 宜进行典型气象条件下场地风环境的模拟预测,优化建筑规划布局。在建筑之间或建筑拐角处,避免出现大风区域,对于易出现大风的区域内应避免行人通行;并要求建筑物周围行人区1.5m处风速低于5m/s,或建筑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
3 户外活动场的设置应根据当地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并有意识地通过建筑、植物、景观设计来疏导活动空间的空气流动或防止风速过高。
4 居住区宜结合景观设施引导活动空间的空气流动或防止风速过高。
3.2.3 室外照明和幕墙设计避免光污染:
1 应合理进行场地与道路的照明设计,室外照明不应对居住建筑外窗产生直射光线,场地和道路照明不得有直射光射入空中,地面反射光的眩光限值宜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2 建筑外表面的设计与选材应合理,并应有效避免光污染。玻璃幕墙应避免在凹形、斜面的建筑物外立面安装使用;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
3.2.4 场地环境噪声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应符合表3.2.4的规定。应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项目实施后的噪声进行预测,当存在超标噪声源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 噪声敏感建筑物应远离噪声源;
2 对于固定噪声源,应采用适当的隔声和降噪措施;
3 对于交通干道的噪声,应采取设置声屏障或降噪路面等措施。
表3.2.4 不同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时段
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
昼间 |
夜间 |
0类 |
50 |
40 |
1类 |
55 |
45 |
2类 |
60 |
50 |
3类 |
65 |
55 |
4类 |
4a类 |
70 |
55 |
4b类 |
70 |
60 |
注:
0类—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1类—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2类—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
3类—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
4类—指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4a类和4b类两种类型。4a类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两侧区域;4b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4 建筑规划布局
4.1.1 海南省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建筑所在地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4.1.2 在建筑规划布局时,宜将建筑净密度大的组团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4.1.3 建筑群的排列应有利于自然通风,不宜形成过于封闭的围合空间,做到疏密有致,通透开敞。
4.1.4 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空间组合、建筑造型等与整体景观环境的整合,并通过建筑自身形体的高低组合变化和与场地内、外山水环境的结合。
4.1.5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的影响,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系、湿地和植被。
4.1.6 充分考虑建筑朝向和间距,合理地进行建筑选址,优化组团布局,尽量减少热岛效应对建筑设计带来的不良影响,并通过有效地配置绿色植物系统和水景来改善建筑场地的微环境。
4.2 建筑平面布局
4.2.1 建筑群的总平面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使各栋建筑物朝向尽量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表4.2.1给出海南地区建筑最佳朝向),同时建筑朝向应考虑可迎纳有利的局部地形风,如海陆风、山地风。
2 各建筑物的主要房间迎向夏季主导风向,或采用有效措施将室外风引到建筑物的各主要房间。
3 有多排建筑物的总平面设计应进行基地自然通风气流分析,妥善安排导风通道,减少建筑物之间的遮挡,避免出现自然通风的滞留区。
表4.2.1 海南建筑朝向
地区 |
最佳朝向 |
适宜朝向 |
不宜朝向 |
海南地区 |
南,南偏东10° |
南偏东10°~20°,南偏西10° |
西 |
4.2.2 建筑布局宜采用行列式、自由式或采用“前低后高”和有规律地“高低错落”形式,有利于自然通风进入到建筑群内,建筑前后形成压差,促进建筑自然通风,可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段优化设计。
4.2.3 充分利用基地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以获得适宜的局地气候环境。
1 平地建筑一般采用高低错落的布局形式,能够明显提升自然通风及采光效果。
2 山体建筑的总平面布局一般遵循依山就势的原则,突出热带山地建筑特点,充分利用地形坡度,按照山地的坡度差异进行建筑布局,尽量在向阳坡度上布置建筑,并根据地形的坡度特征和山位特征合理选择建筑的接地形态,尽量减少建筑接地,以及减少对地貌的损害,力求上部发展,开拓上部空间,形成错落有致的效果。
3 滨水建筑在场地布局、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水陆风的优越条件,使整个场地得到了良好的通风能效果。
4.2.4 容积率、建筑密度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确保合理开发强度下环境效益的最优化。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符合表4.2.4规定要求.
表4.2.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建筑类型 |
建筑密度 |
容积率 |
小区 |
组团 |
小区 |
组团 |
低层独立式住宅 |
≤12% |
≤15% |
≤0.3 |
≤0.35 |
低层连排式住宅 |
≤22% |
≤25% |
≤0.5 |
≤0.6 |
多层住宅 |
≤20% |
≤25% |
≤1.0 |
≤1.2 |
中高层住宅 |
≤18% |
≤20% |
≤1.5 |
≤1.8 |
高层住宅 |
≤16% |
≤18% |
≤2.0 |
≤2.5 |
大型零售商业和步行商业街 |
≤40% |
≤2.0 |
金融、行政办公、城市酒店 |
≤35% |
≤2.5 |
旅游度假区建筑项目 |
低层或别墅式 |
≤12% |
≤0.3 |
多层或集中式 |
≤15% |
≤0.5 |
注:旧城区或城中村成片改造拆建项目,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按上述标准适当放宽,原则上递减幅度不超过20%。
5 绿化种植
5.1.1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绿地率指标应符合《海南省城镇园林绿化条例》及海南省各市县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的要求。
5.1.2 居住区公共绿地指标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的要求。
5.1.3 公共建筑宜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
5.1.4 场地内植被种植的位置不应影响室内的采光通风和其他设施的管理维护。
5.2 植物配置
5.2.1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
1 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选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植物品种的选择要在统一的基调上力求丰富多样,并采用乔、木、草结合的复层绿化,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海南省常见乡土植物如表5.2.1所示。
表5.2.1 海南地区常见乡土植物列表
序号 |
种类 |
植物列表 |
1 |
棕榈科 |
、大王棕、老人葵、槟榔、假槟榔、油棕、黑杆油棕、中东海枣、加拿利海枣、海枣、金山葵、旅人蕉、柬埔寨糖棕、短穗鱼尾葵、散尾葵、高杆蒲葵、狐尾椰子、三角椰、霸王榈、斐济榈、国王椰子、红棕榈、黄棕榈、青棕、棍棒椰子、三药槟榔、南海枣、董棕、红茎椰子、冻子椰子、棕榈、猩红椰、琼棕、蒲葵、圣诞椰、美丽针葵、大叶棕竹、夏威夷椰子、酒瓶椰、桄榔、圆叶刺轴榈、棕竹 |
2 |
乔木 |
凤凰木、红千层、白千层、非洲楝、印度紫檀、大叶榕、小叶榕、榄仁树、小叶榄仁、盆架子、重阳木、假萍婆、雨树、伊朗紫硬胶、福木、、火焰木、风铃木、粉花风铃木、木棉、青皮木棉、爪哇木棉、黄槐、白玉兰、、大花紫薇、小叶紫薇、鸡冠刺桐、洋紫荆、粉白羊蹄甲、羊蹄甲、火焰木、蓝花楹、发财树、海南梧桐、黄槿、厚皮树、橡胶榕、垂叶榕、柳叶榕、琴叶榕、花叶垂榕、南洋杉、母生、水蒲桃、红花夹竹桃、黄花夹竹桃、本地鸭脚木、麻楝、阴香、樟树、海南菜豆树、金脉刺桐、龙爪槐、大叶相思、山竹子、台湾相思、马占相思、心木、酸豆树、铁刀木、铁力木、人面子、海南红豆、大花第伦桃、琼崖海棠、蜜、面包树、腊肠树、荔枝、莲雾、人心果、芒果、龙眼、杨桃、芭蕉、黄皮、洋蒲桃、海南蒲桃、海檬果、吊瓜木、文丁果、红厚壳、水石榕、圆柏、侧柏、竹柏、罗汉松、扁柏、铺地柏、龙柏 |
3 |
灌木 |
扶桑、重瓣扶桑、七彩大红花、木槿、金脉爵床、红绒球、希美莉、洋金凤、红桑、双荚豆、黄花决明、变叶木、黄蝉、非洲茉莉、大叶龙船花、小叶龙船花、洒金榕、黄金榕、黄馨梅、女贞、桅子花、狗牙花、茉莉花、米兰、夜来香、九里香、含笑、鸭脚木、花叶鸭脚木、大叶鸭脚木、红雀珊瑚、花叶假连翘、南洋森、福建茶、红背桂、黄虾花、白纸扇、彩叶山漆茎、驳骨丹、山瑞香、圆叶洋苋、亮叶朱蕉、美女樱、马缨丹、凤梨、落地生根、七叶莲、苏铁、海南苏铁、万年麻、黄纹万年麻、草海桐、红刺露兜、金边露兜、野菠萝、野露兜、美洲苏铁、龙血树、巴西铁、酒瓶兰、丝兰 |
4 |
草本、地被 |
红龙草、一串红、美人蕉、鹤望兰、朱蕉、绿朱蕉、黄金鸟、红鸟蕉、富贵鸟、金鸟赫蕉、花叶艳山姜、朱顶红、虎尾兰、剑麻、金边龙舌兰、龙舌兰、紫叶竹芋、小蚌兰、吊竹梅、山芋、龟背竹、春羽、蜘蛛兰、文殊兰、白蝴蝶、白掌、万年青、鸟巢蕨、合果芋、冷水花、蔓花生、四季秋海棠、波斯顿蕨、彩叶芋、长春花、葱兰、肾蕨、太阳花、非洲凤仙、鸡冠花、万寿菊、一品红、红苋草、何氏凤仙、彩叶草、银叶菊、仙人柱、仙人球、仙人指、龙骨、虎刺梅、火鞅勒、射干、金钱树、海南墨兰、绿玉树、三角霸王鞭、天门冬、满天星、红绿草、白苋草、沿阶草、银边草、金边吊兰、韭兰、蟛蜞菊、繁星花、锡兰叶下珠、台湾草、大叶油草、马尼拉草。百慕大草 |
5 |
藤本 |
麒麟尾、龙吐珠、炮仗花、三角梅、珊瑚藤、马鞍藤、金银花、黄金葛、百香果、五爪金龙、羽叶茑萝、牵牛花 |
6 |
竹类 |
佛肚竹、青皮竹、黄金间碧竹、凤尾竹、小青竹 |
7 |
水生 |
风车草、富贵竹、菖蒲、再力、水生美人蕉、花叶芦苇、凤眼莲、荷花、梭鱼草、水葵、花叶草、千屈菜、水烛草、铜钱草、水罂粟、鸢尾、羽毛草、三香草、睡莲 |
2 居住建筑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m2。
5.2.2 植物配置按形式分为规则式和自由式,配置组合基本有如下几种:
表5.2.2 植物配置形式
组合名称 |
组合形态及效果 |
种植方法 |
孤植 |
突出树木的个体美,可成为开阔空间的主景。 |
多选用粗壮高大,体形优美,树冠较大的乔木。 |
对植 |
突出树木的整体美,外形整齐美观,高矮大小基本一致 |
以乔灌木为主,在轴线两侧对称种植。 |
丛植 |
以多种植物组合成的观赏主体,形成多层次绿化结构。 |
由遮阳为主的丛植多由数株乔木组成。以观赏为主的多由乔灌木混交组成。 |
树群 |
以观赏树组成,表现整体造型美,产生起伏变化的背景效果,衬托前景或建筑物。 |
由数株同类或异类树种混合种植,一般树群长宽比不超过3:1,长度不超过60m。 |
草坪 |
分观赏草坪、休憩草坪、运动草坪、交通安全草坪、交通安全草坪、护坡草皮,主要种植矮小草本植物,通常成为绿地景观的前景。 |
按草坪用途选择品种,一般容许坡度为1~5%,适宜坡度为2~3%。 |
5.2.3 场地内种植乔木需满足抗风性要求,不同场地乔木种植满足以下要求:
1 地下车库顶板不宜栽种乔木,宜种植灌木、草本、地被植物;
2 行道树应当选用遮荫效果良好,抗风性强的乔木,避免种植浅根系树种,对于种植的浅根系树种应设置支架进行加固防护;
3 屋顶绿地宜采用生命力强、易于管理,且抗风力强、外形较低矮的植物;
4 广场等室外活动场地宜种植遮荫效果好的榕属植物。
5.3.1 屋顶绿地分为坡屋面和平屋面绿化两种,应根据上述生态条件种植耐旱、耐移栽、生命力强、抗风力强、外形较低矮的植物。坡屋面多选择贴伏状藤本或攀缘植物。平屋顶以种植观赏性较强的花木为主,并适当配置水池、花架等小品,形成周边式和花园式绿化。
5.3.2 花园式屋顶绿化应以植物造景为主,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植物配植方式,确保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5.3.3 屋顶绿化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等方面的要求参照《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的技术要点实施。
5.4.1 栽植形式首选地栽形式,无条件地栽的方采用辅助设施,来增设栽植槽或使用特殊容器等方式实现栽植。
5.4.2 当采用悬挂栽植槽的方式对建筑物进行垂直绿化时,栽植槽的类型和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材料选择要求轻质,栽植基质的选取也要求轻型、保水、富含养分,悬挂时需用钢筋焊铸套架,并用螺栓固定,达到牢固、安全的技术要求。
5.4.3 垂直绿化植物宜选用叶面重叠覆盖率较高的爬藤植物,物种选择必须考虑不同习性的植物对环境条件的不同需要;并根据植物的观赏效果和功能要求进行设计。根据不同种类植物本身特有的习性,选择与创造满足其生长的条件。常用作垂直绿化的爬藤植物如表5.4.3所示。
表5.4.3 爬藤植物推荐
序号 |
种类 |
植物列表 |
1 |
观花攀援、匍匐植物 |
宝巾类、炮仗花、珊瑚藤、鸡蛋果(百香果)、蒜香藤、使君子、鹰爪花、龙吐珠、凌霄、蔓马樱丹、蟛蜞菊、五爪金龙、茑萝类、厚藤 |
2 |
观叶攀援、蔓性植物 |
龟背竹、绿萝、麒麟尾、常春藤 |
5.4.4 应根据种植地的朝向选择植物。东南向的墙面或构筑物前应种植以喜阳的植物为主;北向墙面或构筑物前,应栽植耐荫或半耐荫的攀缘植物。
5.5.1 停车场的绿化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
1 周界绿化设计时可采用较密集排列种植灌木和乔木(乔木树干要求挺直),也可在停车场周边围合装饰景墙,或种植攀缘植物进行垂直绿化。
2 车位间绿化设计时应考虑车位间绿化带受车辆尾气排放影响,不宜种植花卉。为满足车辆的垂直停放和种植保水要求,绿化带一般宽为1.5~2m左右,乔木沿绿化带排列,间距应大于2.5m,以保证车辆在其间停放。
3 地面绿化及铺装设计时可采用混凝土或塑料植草砖铺装,种植选用耐碾压草种,铺装材料选择满足碾压要求具有透水功能的实心砌块等铺装材料。
5.5.2 停车场绿化宜采用高大乔木遮荫与透水铺装相结合的设计形式。
5.5.3 停车场周边应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并宜种植隔离防护绿带;在停车场内宜结合停车间隔带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地面停车场的乔木覆盖率不得低于70%。
5.3.4 停车场种植的庇荫乔木可选择行道树种,其树木枝下高度应符合停车位净高度的规定:大、中型汽车停车场大于3m以上,小型汽车停车场大于2.5m以上,自行车停车场大于2.2m以上。
5.6 道路绿化
5.6.1 行道树应当选用遮荫效果良好,抗风性、抗病性、抗旱性强,胸径不小于10cm的树种。人行道的乔木覆盖率不得低于80%。抗风性主要树木推荐如表5.6.1所示。
表5.6.1 抗风性树种推荐
序号 |
种类 |
植物列表 |
1 |
景观型抗风树种 |
椰子树、非洲楝、小叶榄仁、雨树、大叶杜英、水石榕、大叶桃花心木、榄仁树、铁刀木、海南蒲桃、人面子 |
2 |
耐旱性抗风树种 |
幌伞枫、印度紫檀、海南菜豆树、火焰数、凤凰木、木棉、盾柱木 |
3 |
耐水湿型抗风树种 |
重阳木、大叶紫薇 |
4 |
景观兼经济型抗风树种 |
蓝花楹、盆架子、铁力木、乐东拟单性木兰、菠萝蜜、毛萼紫薇、黄花风铃木、海南红豆 |
5.6.2 行道树绿带种植应以行道树为主,并宜采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连续的绿带。在行人多的路段,行道树绿带不能连续种植时,行道树之间宜采用透气性路面铺装。
5.6.3 行道树的树种应选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种类,能够突出海南城市特色,主要道路同一路段应有统一的绿化形式,不同路段的绿化形式应有所变化。
5.6.4 在有人行步道的道路两侧一般应栽种至少一行以乔木为主的行道树,为行人提供遮阴。
5.6.5 在人行道和建筑之间可多行列植或丛植乔灌木,以起到防止尘埃和隔音的作用。
5.6.6 居住区主干道行道树的栽植要考虑行人的遮荫与交通安全,在交叉口及转弯处要依照安全三角视距要素绿化,要求道路转弯处半径15m内要保证视线通透,种植灌木时高度应小于0.6m,其枝叶不应伸入至路面空间内,保证行车安全。
6 水景设置
6.1.1 场地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保留开发地段内的湿地和水体以调蓄雨水径流,并将其作为调节小气候的媒介。在建设过程中确需改造场地内的湿地和水体等时,应在工程结束后及时采取生态复原措施,在条件许可时,尽量恢复场地原有水体的形态和功能,减少对原场地环境的破坏。
6.1.2 海南地区水体蒸发量大,居住小区不宜设置大面积景观水体。
6.1.3 对于设置大面积景观水体的居住小区,应对其景观水体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如石栏、木栏、矮墙等)。
6.2.1 与海、河、江、湖、溪相关联的自然水景。这类水景设计必须维持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自然水景线与局部环境水体的空间关系,正确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形成的纵向景观、横向景观和鸟瞰景观。
6.2.2 水体周边强调视线通透,营造观景平台。除必要的景观建筑外,应严格控制滨水地带沿岸的建设,以使岸线地区获得较好的景观视线和景观效果。
6.3.1 居住区宜采用室外水景蒸发降温。
6.3.2 庭院水景通常为人工化水景为多。根据庭院空间的不同,采取多种手法进行引水造景(如叠水、溪流、瀑布、涉水池等),在场地中有自然水体的景观要保留利用,进行综合设计,使自然水景与人工水景融为一体。
6.4.1 泳池水景以静为主,营造一个让居住者在心理和体能上的放松环境,同时突出人的参与性特征(如游泳池、水上乐园、海滨浴场等)。泳池对改善场地内微环境有积极作用。
6.4.2 居住区泳池设计必须符合《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2-2008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1 泳池平面不宜做成正规比赛用池。泳池根据功能需要尽可能分为儿童泳池和成人泳池,儿童泳池深度为0.6~0.9m为宜,成人泳池为1.2-2m。
2 池岸必须作圆角处理,铺设软质渗水地面或防滑地砖。泳池周围多种灌木和乔木,并提供休息和遮阳设施,有条件的小区可设计更衣室和供野餐的设备及区域。
6.4.3 人工海滩浅水池,池底基层上多铺白色细沙,坡度由浅至深,一般为0.2~0.6m之间,驳岸需做成缓坡,以木桩固定细沙,水池附近应设计冲沙池。
7 环境遮阳
7.1.1 居住区夏季户外活动场地应有遮阳措施,遮阳覆盖率不应小于表7.1.1规定。
表7.1.1 居住区活动场地的遮阳覆盖率
场地 |
覆盖率(%) |
广场fGC |
25 |
游憩场fYC |
30 |
停车场fCC |
30 |
人行道fRD |
50 |
7.1.2 环境遮阳应采用乔木类绿化遮阳方式,或采用庇护性景观亭、廊或固定式棚、架、膜结构等达到构筑物遮阳方式,或采用绿化和构筑物混合遮阳方式。
7.1.3 户外活动场地构筑物的位置选在场地中通风良好的地方,并应考虑利用乔木绿化和景观设施(亭、廊或固定式棚架、膜结构等)兼顾遮阳,以降低辐射温度和热岛强度。
7.1.4 居住区宜合理利用建筑阴影为居住区环境遮阳。
1 建筑阴影区,除遮荫的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空间美化功用。可充分利用建筑物产生的阴影空间提高户外活动场所环境质量,减少紫外线干扰,改善建筑外部空间微气候。
2 对于海南省湿热气候,应以满足通风、日照为主,居住区宜合理利用建筑阴影为居住区环境遮阳,但应极力避免形成大面积的阴影区特别是永久阴影区,以保证人们能的日照需求。
3 建筑阴影会随着太阳方位的移动和投射表面的不同而不断发生位置和形态的改变,这种不断变化的特性为公共空间中的景观塑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根据建筑阴影区位置协调设计,在永久阴影区和一般阴影区内设置了硬质铺装及活动设施等,将大面积的广场设置于阴影区内部,比较适合夏季人们的户外活动。
7.2.1 环境遮阳优先采用乔木类绿化遮阳,绿化遮阳体的植物叶面积指数不应小于3.0。
7.2.2 廊以有顶盖为主,可分为单层廊、双层廊和多层廊。廊具有引导人流,连接景观节点和供人休息的功能,其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廊的宽度和高度设定应按人的尺度比例关系加以控制,避免过宽过高,一般高度宜在2.2~2.5m之间,宽度宜在1.8~2.5m之间。连廊尺度控制必须与主体建筑相适应。
2 柱廊一般无顶盖或在柱头上加设装饰构架,靠柱子的排列产生效果,柱间距较大,纵列间距4~6m为宜,横列间距6~8m为宜,柱廊多用于广场、居住区主入口处。
7.2.3 棚架有分隔空间、连接景点、引导视线的作用,其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适用于棚架的植物多为藤本植物,棚架顶部由植物覆盖而产生庇护作用,同时可减少太阳对人的热辐射。对于有遮雨功能的棚架,可局部采用玻璃和透光塑料覆盖。
2 棚架形式可分为门式、悬臂式和组合式。棚架高宜2.2-2.5m,宽宜2.5-4m,长度宜5-10m,立柱间距2.4-2.7m。
3 棚架下应设置供休息用的椅凳。
7.2.4 膜结构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能塑造出轻巧多变、优雅飘逸的建筑形态,膜结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膜结构主要应用于居住区的入口与广场上、露天平台、水池区域、绿地中心、河湖附近及休闲场所。
2 膜结构设计应适应周围环境空间的要求,位置选择需避开消防通道。膜结构的悬索拉线埋点要隐蔽并远离人流活动区。
3 膜结构一般为银白反光色,醒目鲜明,以蓝天、较高的绿树,或颜色偏冷偏暖的建筑物为背景,形成较强烈的对比。
8 场地铺装
8.1.1 按照铺装材料与质地不同,地面铺装分为硬质铺装和软质铺装。
1 硬质铺装多指经过加工的天然建材,以石材、砖、混凝土、砾石、木材等为材料进行的地面景观设计。
2 软质铺装多以灌木和草坪为主要形式的铺地,软质铺装其形式简单、生态环保,能强化景观的统一性。但是其耐磨性差,因而经常与硬质铺装搭配使用,能够创造出更好的效果。
8.1.2 道路和铺装场地应平整耐磨,应有适宜的粗糙度,并做必要的防滑处理。
8.1.3 海南炎热多雨,人行道应选用吸水性强、表面粗糙的铺装材料。可采用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街砖、透水性街砖或石材铺砌的人行道,宜推选地方石材作铺路材料。
8.1.4 健身运动场地面宜选用平整防滑适于运动的铺装材料,同时满足易清洗、耐磨、耐腐蚀的要求。
8.1.5 广场铺装以硬质材料为主,形式及色彩搭配应具有一定的图案感,不宜采用无防滑措施的光面石材、地砖、玻璃等。广场出入口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8.1.6 室外活动场地、非机动车道、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装材料的选择除应满足场地功能要求外,宜选择透水性铺装及透水铺装构造。
8.1.7 透水地面(植草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地砖等透水铺装系统)构造应满足场地渗透和耐压要求。
8.2.1 道路及广场铺装宜采用反射率不低于0.3的材料,降低太阳得热量。不同材料相对的太阳辐射反射率的大小,见表8.2.1。
表8.2.1 不同铺装材料的太阳辐射反射率
铺装材料 |
表面粗糙程度 |
颜色 |
反射率 |
深色大理石 |
抛光 |
深色 |
0.35 |
红色花岗岩 |
抛光 |
红色 |
0.45 |
白色大理石 |
抛光 |
白色 |
0.56 |
沥青路面 |
平滑 |
灰色 |
0.19 |
混凝土面 |
平滑 |
暗色 |
0.27 |
石灰石面 |
光滑 |
浅灰 |
0.52 |
拉毛水泥面 |
粗糙 |
蓝灰 |
0.35 |
8.2.2 室外活动场地和人行道路地面应有雨水渗透和蒸发能力,渗透于蒸发指标不应低于表8.2.2的规定。
表8.2.2 地面渗透与蒸发指标
地面 |
渗透面积比率(%) |
透水系数k(mm/s) |
蒸发量M(kg/m2·d) |
广场 |
50 |
3 |
1.3 |
游憩场 |
60 |
停车场 |
70 |
人行道 |
60 |
8.2.3 透水铺装结构由土基、透水底基层、透水基层、透水找平层、透水砖面层组成,如图8.2.3所示。
图8.2.3 透水地面铺装构造
8.2.4 透水植草砖的漏空率应大于等于40%,并设透水垫层。
1 《民用绿色建筑设计规范》JGJ/T229
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3 《海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DJ01
4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
5 《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18091
6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7 《海南省城镇园林绿化条例》
8 《海口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9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
1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11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
12 《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