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术语
2.0.1 太阳能热水系统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
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以加热水的装置。通常包括太阳能集热器、贮水箱、泵、连接管道、支架、控制系统和必要时配合使用的辅助能源。
2.0.2 集中供热水系统 collective hot water supply system
采用集中的太阳能集热器和集中的贮水箱供给一幢或几幢建筑物所需热水的系统。
2.0.3 集中—分散供热水系统collective—individual hot water supply system
采用集中的太阳能集热器、集中的集热水箱(罐)和分散的贮水箱(罐)供给多个用户所需热水的系统。
2.0.4 分散供热水系统 individual hot water supply system
采用分散的太阳能集热器和分散的贮水箱(罐)供给独立用户所需热水的小型系统。
2.0.5 太阳能集热器 solar collector
吸收太阳辐射并将产生的热能传递到传热工质的装置。
2.0.6 真空管集热器 evacuated tube collector
采用透明管 ( 通常为玻璃管 ) 并在管壁与吸热体之间有真空空间的太阳能集热器。
2.0.7 平板型集热器 flat plate collector
吸热体表面基本为平板形状的非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器。
2.0.8 集热器总面积 gross collector area
整个集热器的最大投影面积,不包括那些固定和连接传热工质管道的组成部分。
2.0.9 集热器倾角 tilt angle of collector
太阳能集热器与水平面的夹角。
2.0.10 贮热水箱 heat storage tank
太阳能热水系统中储存热水的装置,简称贮水箱。
2.0.11 太阳辐照量 solar irradiation
接收到太阳辐射能的面密度。
2.0.12 太阳能保证率 solar fraction
系统中由太阳能部分提供的热量除以系统总负荷。
2.0.13 集热效率 heat collecting efficiency
集热器实际获得的有用功率与集热器接收的太阳辐射功率之比。
3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3.1.1 酒店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海南省的区域特征、地理环境及其气候条件等,了解酒店对热水的使用需求(热水使用量、使用时间等),明确规划区域内辅助能源的类型(电、煤气、天然气、空气能等),综合确定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规模及型式。
3.1.2 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酒店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体,主要朝向宜为南向;建筑体形和空间组合应与太阳能热水系统紧密结合,并为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创造条件。
3.1.4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酒店建筑一体化设计应配合酒店的建筑设计,满足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环保的要求,并应与建筑物整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3.1.5 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同时考虑,使二者有机结合。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应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
3.1.6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酒店建筑一体化设计应满足:施工安装方便、用户使用方便以及管理维修方便。
3.1.7 酒店热水供应特点:
1 酒店热水系统要求24小时稳定的热水供应、保证供水压力、保证供水温度恒定。
2 酒店热水系统要求在入住高峰期充足、稳定地保证用水需求,同时在热水需求较小的情况下也能保障正常的热水供应。
3 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贮水、供水管路等)的设计与酒店各功能分区的热水需求相匹配。
4 酒店游泳池需保障热水供应。
3.2.1 酒店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规划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场地条件、周围环境以及酒店星级等因素;在确定建筑布局、朝向、间距、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时,应结合建设地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满足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和安装的技术要求。
3.2.2 海南大型滨海酒店建筑,建筑朝向以朝向海景为主,因此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的主要朝向宜为南向;建筑体形和空间组合应与太阳能热水系统紧密结合,并为提高太阳能利用率创造条件。
3.3.1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酒店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应贯穿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各专业在方案设计阶段应配合建筑专业选定系统类型、集热器种类、布置方式、结构承载等基础条件,施工图阶段应配合建筑专业做好优化设计和预留预埋等工作。
3.3.2 建筑设计应为太阳能集热器及集热系统的合理布置提供条件,集热器的安装部位应避免建筑自身及周围设施的遮挡,当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在阳台应根据日照模拟计算确定,集热器大寒日日照时数不少于4h。
3.3.3 建筑设计应满足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和维修的安全要求,并设置日常维护检修的公共通道,为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安装、使用、维护、保养等提供必要的条件。
3.3.4 建筑设计时,应合理布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各组成部分在建筑中的位置,满足所在部位相应的防水、防潮、通风、隔热、防光污染、防雷电、抗台风、抗震及检修等要求。
3.3.5 酒店建筑热水需求量大,贮热水箱和供水系统较大,建筑设计应考虑贮热水箱、水泵机组、辅助加热装置及控制系统等用房面积。
3.3.6 设置太阳能集热器的平屋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合理设置太阳能集热器基座、预埋件,其采用的构造做法不得降低屋面保温、隔热、防水的功能,并满足《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 的技术要求;
2 太阳能集热器支架应与基座预埋件固定牢固,其固定用的地脚螺栓周围应做密封处理;
3 非上人屋面出入口通往集热器之间的检修通道及集热器周围屋面应设硬质地面,以保护防水层;
4 太阳能集热器与贮水箱(罐)相连的管线需穿屋面时,应在屋面预埋防水套管,并对其与屋面相接处进行防水密封处理。防水套管应在屋面防水层施工前埋设完毕。
3.3.7 设置太阳能集热器的坡屋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屋面坡度宜结合太阳能集热器接收阳光的最佳倾角来确定。海南地区酒店建筑冬季入住率高,用水量大,偏重于在冬季使用,集热器的安装倾角宜应比当地纬度大10°,以提高冬季的集热效果;
2 坡屋面上的集热器宜采用顺坡架空安装或顺坡镶嵌安装;
3 集热器在坡屋面上安装时,应合理布置集热循环管线,并应与屋面造型相协调,穿过屋面的循环管线应预埋防水套管,防水套管宜顺坡穿过斜屋面,并应在屋面防水施工前埋设完毕。
4 设置在坡屋面的太阳能集热器的支架应与埋设在屋面板上的预埋件牢固连接,并采取防水构造措施;
5 太阳能集热器与坡屋面结合处雨水的排放应通畅,并做好防水构造处理;
6 太阳能集热器顺坡镶嵌在坡屋面上,不得降低屋面整体的保温、隔热、防水等功能;
3.4.1 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主体结构或结构构件应能够承受系统传递的各种荷载和作用(包括施工、检修荷载),满足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
3.4.2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结构设计应为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埋设预埋件或其它连接件。连接件应能够承受系统产生的各种荷载和作用。连接件与主体结构的锚固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连接件本身的承载力设计值,任何情况下不允许发生锚固破坏。金属件应做加强防腐蚀处理。
3.4.3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主体结构采用后加锚栓连接时,应符合现行《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的有关要求和下列规定,并应做好现场隐蔽验收,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1 锚栓产品应有出厂合格证;
2 碳素钢锚栓应经过加强防腐处理;
3 应进行承载力现场试验,必要时应进行极限拉拔试验;
4 每个连接节点不应少于2 个锚栓;
5 锚栓直径应通过承载力计算确定. 并不应小于10mm;
6 不宜在与化学锚栓接触的连接件上进行焊接操作;
7 锚栓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大于其极限承载力的50%。
3.4.4 太阳能热水系统结构设计应计算重力荷载、风荷载、温度作用和地震作用效应,并应加强构造措施,防止连接节点破坏。
3.5.1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 0015的规定。
3.5.2 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与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同步进行,其系统设计、维护管理、卫生安全、供水水温、水压等均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
3.5.3 生活热水水质的水质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的要求。
3.5.4 酒店太阳能热水系统集中供应热水时原水的水处理应根据海南地区当地的水质,系统供水量、水温、使用要求和太阳集热器构造等因素经过比较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法,且宜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要求。
3.5.5 热水设计水温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特殊性,宜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中推荐温度中选用下限温度。
3.5.6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备、管道及附件的设置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中有关规定执行。
3.5.7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管线应有组织布置,做到安全、隐蔽、易于检修。新建工程竖向管线宜布置在竖向管道井中,在既有建筑上增设太阳能热水系统或改造太阳能热水系统应做到走向合理,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及外观。
3.6.1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电气设计应满足太阳能热水系统用电负荷和运行安全要求。
3.6.2 太阳能热水系统供电应专门设计,如采用电辅助加热或空气源热泵辅助加热时,应设用电计量装置。
3.6.3 太阳能热水系统中所使用的电器设备应有剩余电流保护、接地和断电等安全措施。
3.6.4 太阳能热水系统电器控制线路应穿管暗敷,或在管道井中敷设。
3.6.5 设置在屋面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应采取防雷设计措施,其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规定。
3.6.6 安装于屋面的太阳能热水系统装置及钢结构支架、管道等应与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统可靠连接,电气系统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浪涌保护装置。
4 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
4.1.1 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作为建筑给排水供应设计的一部分,纳入建筑给排水设计,与太阳能专业人员协调合作设计,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4.1.2 太阳能热水系统组件、部件的性能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和设计要求。集热产品类型、尺寸等应统一,布局规范。
4.1.3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安全可靠,并采取防过热、防雷、抗风、抗震等技术措施,其辅助加热系统必须带有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
4.1.4 太阳能集热器布置要合理,避免建筑自身及周边建筑的遮挡。
4.1.5 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节水节能、经济实用、美观协调、便于计量监测运行的原则,并应便于施工安装、清洁、维护和局部更换。
4.2.1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安全可靠,内置加热系统必须带有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并应使用安全装置,并应根据不同地区采取防过热、防雷、抗风、抗震、抗雹等技术措施。
4.2.2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集中供热水系统宜设置热水回水管道,热水供应系统应保证干管和立管中的热水循环;
2 集中-分散供热水系统应设置热水回水管道,热水供应系统应保证干管、立管和支管中的热水循环。
3 分散供热水系统可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设置热水回水管道。
4.2.3 集热器连接完毕后,应进行检漏试验,集热器与集热器之间的连接应密封可靠,无泄漏,无扭曲变形。
4.2.4 集热器之间的连接件,应便于拆卸和更换。
4.2.5 太阳能集热器附近宜设置用于清洁集热器的给水点。
4.3.1 太阳能热水系统按供热水方式可分为下列三种系统:
1 集中供热水系统
采用集中的太阳能集热器和集中的贮水箱(罐)供给多个用户所需热水的系统(图4.3.1-1)。
图4.3.1-1 集中供热水系统
2 集中—分散供热水系统
采用集中的太阳能集热器、集中的集热水箱(罐)和分散的贮水箱(罐)供给多个用户所需热水的系统(图4.3.1-2)。
图4.3.1-2 集中-分散供热水系统
3 分散供热水系统
采用分散的太阳能集热器和分散的贮水箱(罐)供给独立用户所需热水的小型系统(图4.3.1-3)。
图4.3.1-3 分散供热水系统
4.3.2 按照生活热水与集热器内传热工质的关系可分为下列两种系统:
1 直接系统
在太阳能集热器中直接加热水给用户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2 间接系统
在太阳能集热器中加热某种传热工质,再使该传热工质通过换热器加热水给用户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4.3.3 按照辅助能源启动方式可分为下列三种系统:
1 全日自动启动系统
自动启动辅助能源加热设备,确保可以24小时供应热水。
2 定时自动启动系统
某一时间段自动启动辅助能源加热设备,从而可以定时供应热水。
3 按需手动启动系统
根据用户需要,随时手动启动辅助能源加热设备。
4.3.4 酒店式公寓宜采用承压式强制循环、间接式、辅助能源全日自动启动相结合的集中-分散式供热水系统。
4.3.5 别墅式酒店,宜采用分离承压式强制循环、间接式、辅助能源全日自动启动的分散式供热水系统。
4.3.6 高星级酒店,该类建筑一般还配有泳池,生活热水使用量大,宜采用集中式供热水系统,并且保证24小时供热水。
4.3.7 普通酒店,该类建筑生活热水定额较低,宜采用集中式供热水系统,可不需保证24小时供热水。
4.4.1 太阳能集热器应有国家承认的性能检测报告,热性能、光学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等性能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海南地区使用较多的为平板型集热器和真空管集热器,其中平板型集热器整体性好、寿命长、故障少,较适宜在海南气候条件下使用。
4.4.2 集热器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直接系统集热面积可根据用户的每日用水量和用水温度确定,按下式计算:
式中:Ac——直接系统集热器采光面积,m2;
QW ——日均用水量,kg;
CW——水的定压比热容,4.18kJ/( kg ·℃);
tend ——储水箱内水的终止温度,℃;
ti ——水的初始温度,℃;
JT——当地集热器受热面上年均日辐照量,kJ/㎡;
f ——太阳能保证率,%;
ηcd——集热器年平均集热效率,根据经验取值宜为0.25~0.50,具体取值应根据集热器产品的实际测试结果而定;
——管路及储水箱热损失率,贮水箱和管路的热损失率,室外水箱取20%,室内水箱取15%。
2 间接加热系统集热面积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IN ——直接系统集热器采光面积,m2 ;
FRUL ——集热器总热损系数,W/(m2·℃)。对于平板型集热器,宜取4~6 W/(m2·℃);对于真空管集热器,宜取1~2 W/(m2·℃);具体数值应根据集热器产品的实际测试结果而定。
Uhx——换热器传热系数,W/(m2·℃);
Ahx——换热器换热面积,m2。
3 海口、三亚地区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参数(其余地区参照海口、三亚):
表4.4.2-1 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参数
城市 |
年平均日太阳辐射量(当地纬度倾角平面) |
太阳能保证率 |
设计冷水计算温度 |
设计热水温度 |
海口(北纬20°02′) |
13.018MJ/m2·日 |
40~50% |
地表水15℃(地下水20℃) |
60℃ |
三亚(北纬18°14′) |
16.956 MJ/m2·日 |
50~60% |
地表水20℃(地下水24℃) |
60℃ |
4 日平均热水用水量QW宜依据《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来选取,可按表4.4.2-2的规定确定。
表4.4.2-2 热水用水定额
序号 |
建筑物名称 |
单位 |
最高日用水定额(L) |
使用水温(℃) |
使用时间(h) |
1 |
酒店式公寓 |
L/人·d |
80~100 |
60 |
24 |
2 |
宾馆客房
旅客
员工 |
L/床位·d
L/人·d |
120~160
40~50 |
60 |
24 |
3 |
招待所、培训中心、普通旅馆
设公用盥洗室
设公用盥洗室、淋浴室
设公用盥洗室、淋浴室、洗衣室
设单独卫生间、公用洗衣室 |
L/人·d |
25~40
40~60
50~80
60~100 |
60 |
24 |
注:在进行用水定额选取时,依据《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别墅式酒店、高星级酒店(三星级及以上)的热水定额按照宾馆客房来选取,普通酒店的热水定额(二星级及以下、快捷酒店等)按照招待所、培训中心、普通旅馆来选取。
4.4.3 集热器面积修正
当按照导则第4.4.2条计算得到的系统集热器面积,在建筑围护结构表面不够安装时,可按围护结构表面最大容许安装面积确定系统集热器总面积,并同时进行集热器面积的优化布置(集热器倾角进行优化计算和分析,以获得最大太阳辐射量);
4.4.4 集热器的安装方位和倾角
1 集热器的朝向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太阳能集热器设置在平面屋顶时,集热器应首先选择朝正南设置;对受条件限制,集热器不能朝正南设置的建筑,可选择朝南偏东、南偏西或朝东、朝西设置;
(2)太阳能集热器设置在坡屋面时,可设置在朝南、南偏东、南偏西或朝东、朝西的建筑坡屋面上。
2 酒店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偏重于冬季使用,从冬季使用情况考虑其集热器的安装倾角宜采用当地纬度加10°作为最佳倾角。
4.4.5 太阳能集热器设置在平面屋顶时,集热器与遮光物之间或集热器前后排之间的最小距离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D——太阳能集热器与遮光物或集热器前后排之间的最小距离,(m);
H——遮光物最高点与集热器最低点间的垂直距离(m);
αs——当地冬至日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4.5.1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贮热水箱(罐)材质、设置、安装、防腐、保温、水箱间布置等应满足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及现行国家标准图集《太阳能热水系统选用与安装》(06SS128)的有关要求。
4.5.2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水箱(罐)和供热水箱(罐)宜分开设置,太阳能热水先进入集热水箱(罐),利用太阳能将冷水预热,再送入供热水箱(罐),由辅助热源加热至设定温度。
4.5.3 贮热水箱容积确定:
根据集热系统与供水系统的设计要求,分别计算来那个系统的贮热水箱容积(V集和V供),取二者的大值定为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贮热水容积。
1 V集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V集——集热系统贮热水箱有效容积,L;
A——太阳能集热器采光面积,m2;
B1——单位采光面积平均每日的产热水量,L/ ( m2·d);
以直接加热热水系统为例,我们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确定1m2集热器可提供的热水量,根据式(4.4.2-1)计算得出:B1(海口)=70L;B1(三亚)=80L。
2 采用集中热水供应方式时的贮热量应采用的辅助加热设备类型、工作方式,按照现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要求计算。
3 当V供≤40%V集,太阳能热水系统宜设置一个贮热水箱(罐),辅助热源加热设备可内置其中,太阳能与辅助热源联合加热。
4 当V供>40%V集,太阳能热水系统宜设置两个贮热水箱(罐),太阳能热水先进入贮热水箱(罐),辅助热源加热设备设置在供热水箱(罐)中,利用太阳能将冷水预热,再送入供热水箱(罐),由辅助热源加至设定温度。
5 当采用贮热水箱和供热水箱的双水箱系统时,供热水箱容积应保证《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规定的最小贮热量。
4.5.4 在贮热水箱的适当位置应设有通气管、溢流阀、排污管和必要的检修孔(大于3t的水箱)。检修孔、通气管、溢流管、排污管应有防止昆虫爬入水箱的措施。
4.5.5 贮水箱材质、衬里材料和内壁涂料,应确保水质在可能出现的运行温度下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
4.5.6 箱体做防腐处理,使用寿命要达到15年以上;其保温性能应符合《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185)的要求。
4.6.1 辅助能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如单靠太阳能热水系统不能满足水温及水量的要求,可采用电、燃气/油锅炉、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等辅助能源加以补充。
2 辅助能源加热设备种类应根据酒店的热水用量、能源供应、维护管理和卫生防菌等因素进行选择,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关规定。
3 辅助加热系统的热源选择应做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应优先考虑节能和环保因素,并重视废热、余热的利用。
4.6.2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辅助能源可根据系统类型选择:
1 采用集中-分散式供热水系统的酒店式公寓,宜选用电或燃气作为辅助热源。
2 采用分散式供热水系统的别墅式酒店,宜选用电作为辅助热源。
3 采用集中式供热水系统的酒店,其生活热水使用量大,宜采用燃油/气锅炉、空气源热泵作为辅助热源;对于具有适合水源及水质条件、存在地热或温泉的地方,可考虑使用水源热泵作为辅助热源。
4.7.1 热水管网水力计算和循环泵的相关设计计算详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4.7.2 安装在室外的水泵,应采取必要的放暴晒、防雨、防雷、防台风等保护措施。
4.7.3 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的泵应采取减震和隔声措施。
4.7.4 对于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其热水系统应采用同程式布置。其热水供应系统应根据其性质及建筑标准选用支管循环或干管循环,以避免无效冷水量的浪费(就节水效果而言,支管循环方式最优,立管循环方式次之,无循环方式浪费水量最大)。
4.8.1 太阳能热水管网的选材、阀门附件及管道敷设等相关设计计算详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管材、阀门件和其他相关附件应符合现行产品标准的要求。
4.8.2 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的管道的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不得大于产品标准标定的允许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考虑水管材质应满足强日照、高温、台风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耐高温强度、刚度等要求。
4.8.3 热水管道应选用耐腐蚀和安装连接方便可靠的管材,可采用薄壁铜管、薄壁不锈钢管等管材。
4.8.4 集中式供应热水系统,应设有计量热水总用水量的装置,热水水表的选型、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
4.8.5 为确保太阳能热水资源不被浪费,宜安装总、支管和各功能区分区热水表,对热水用量进行计量。热水表应装设在观察方便、不被污染和损坏的地方。
4.8.6 热水横管的敷设坡度不宜小于0.003。
4.8.7 热水管网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要求,在适当的位置安装排气阀、控制阀、止回阀等。
4.9.1 系统控制设计
1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控制系统应做到使太阳能热水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并能达到最大节能效果。
2 集中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供热系统采用自动控制辅助以手动控制的方式。温度控制、防过热控制应实行自动控制。
3 强制循环系统宜采用差控制。
4 集热循环水箱应设置自动补水装置。
5 供热水箱(罐)的辅助热源应采用温度自动控制。
6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循环水泵可根据系统的大小及用水要求,采用定时循环或全日循环的方式,设温度传感器控制水泵的启、停。
7 系统中使用的控制元件应质量可靠、使用寿命长,应有地方或国家质检部门出具的控制功能、控制精度和电气安全等性能参数的质量检测报告。
4.9.2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控制器应具备如下智能化管理功能:
1 显示集热系统循环泵的工作状况,控制集热循环泵的启闭,并反馈信息;
2 显示贮热水箱的热水温度,并反馈信息;
3 在非承压式系统中显示贮热水箱的水位;
4 对辅助加热设备按设定程序进行启、停控制,并显示反馈信息;
5 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中应记录实时热水用水量、温度压力及其变化曲线(用水量、温度及供水压力变化曲线图)。
4.9.3 系统运行监测
1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监测应包含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系统性能长期监测和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节能效益监测。
2 太阳能热水系统性能长期监测的计量检测设备应包括室外温度传感器、总辐射表、集热系统进出口温度传感器、循环流量传感器、电度表等。
3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数据采集装置应采集包括温度、太阳能辐射、流量和功率值等参数。
4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数据采集方式宜为自动采集。
5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节能效益监测评价指标应包括太阳能保证率及太阳能集热系统效率。
6 太阳能保证率的监测参数应包含太阳能集热系统和供热水系统的流量、进水口温度、出水口温度。
7 太阳能集热系统效率的监测参数应包含系统流量、进水口温度、出水口温度、太阳能辐照量、集热面积。
4.9.4 系统检测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性能检测应符合《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50801)和《太阳能热水系统性能评定规范》(GB/T20095)的相关要求。